广州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是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而今年宣传周的自闭症群体倡导活动,由自闭症大男孩韦一哲担任宣传大使。
这个6岁才第一次开口叫“妈妈”的自闭症孩子,在进入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后,学钢琴五年就考过了10级,作为广州友好使者去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地演出,他绘制的人物肖像素描还登上了珠江新城地铁站……
那个曾经让妈妈李若兰焦头烂额的自闭症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但能和别人沟通,偶尔还会和妈妈争辩自己的身材。而谈起当年,李若兰仍然记忆犹新,多年的付出没有白费,现在的一哲已经成为她的骄傲。
李若兰记得,儿子刚出生那会儿,护士们说他是医院里最漂亮的小孩。可越到后来,她却越发觉“孩子难带”:吃饭不会咀嚼、晚上睡不着觉、迟迟不开口说话、和外界总不在一个频道上……她无奈带孩子去医院,医生告诉她,这是典型自闭症,终身无法治愈。
那是2000年,李若兰自己就是口腔科医生,可“自闭症”对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后来,一哲4岁了,还是不会叫“妈妈”,和同龄孩子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上过几个幼儿园都被劝退了。
李若兰说,儿子“就像处在一个密闭的房间,眼神空洞洞的,找不到东西”。一哲6岁那年,李若兰听说广州市少年宫有面向特殊孩子的课程,就试着把儿子送过去学绘画。也是同一年,儿子第一次开口叫了“妈妈”。这句普通的“妈妈”,李若兰等了好多年,说不出那是什么滋味,她只记得当时嘴边的泪水咸咸的。
或许有人会觉得是“画画”改变了一哲的自闭症。但李若兰却说,和以前进入陌生环境一样,一哲刚到少年宫的时候非常抗拒,依旧和外界不在一个频道,这并不是他的转折点。
“一哲哭个不停,出去逛了一圈儿平静下来,回来坐了几分钟又闹着要走,来了半年还是坐不住”。提起一哲进入少年宫的头半年,李若兰记忆犹新,那时候老师们花费了好大的耐心和精力,才让孩子坚持了下来。一个学期后,他终于可以静下来画完一张画了。
对自闭症不了解的人,会以为“星星的孩子”都有超出常人的艺术天赋。其实不然,那时候,别的孩子都能完成一幅画了,一哲只能画线条,甚至只有直线。李若兰还以为是不是儿子的手部功能有问题。好久之后,一哲的画上才开始出现圆形。
除了绘画之外,改变一哲的还有音乐……贝多芬、莫扎特,还有少年宫的彭小波、李澄、廖一柱、徐一植等老师,也慢慢走进了他的世界,艺术为这个自闭症少年打开了一扇窗。一哲说,自己的心愿就是“成为艺术家”。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