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世界上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闭症融合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在美国首先发起,后来在英国和其他洲国家得到积极响应的回归主流运动,揭开了融合教育的序幕。这些国家的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自闭症儿童家长对隔离式的特殊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们认为应该让特殊儿童在最小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样将会有助于他们日后回归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这一阶段强调的问题是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非隔离性和最小限制性,主要关注自闭症等特殊幼儿的安置问题,而忽视教育环境应该为接纳特殊幼儿做出的转变。
自闭症融合教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
这一时期,关于融合教育的讨论涉及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和鉴定、评估等问题,认为给各种有身心障碍的儿童贴上不同的标签,会对这些孩子一生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认为传统的盲、聋、智障的纯医学分类对教育来讲,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应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教育需要。因此,倡导者建议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来代替残疾儿童的称呼。“反标签化”“无歧视评估”是这一时期国际特殊教育学界主要的思潮。
自闭症融合教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至今)
这一时期连续召开的几次国际性特殊教育会议,使融合教育的思想更为成熟。比如在1990年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哈尔滨召开的“亚太地区有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教育政策、规划和组织研讨会”,尤其是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之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融合教育的思想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同。
上述国际会议分别通过了《世界教育全民宣言》《实现全民教育的行动纲领》《哈尔滨宣言》和《萨拉曼卡宣言》,强调了每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提出:要根据儿童的个人特点和实际需要来提供最少限制的合适的教育;普通学校应该倡导融合教育,反对对特殊儿童的歧视;普通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及学生的家长都应满怀热情地接纳有发展障碍的特殊儿童。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为有障碍的儿童提供最小限制的、与正常儿童一样或相似的教育环境。
1995年,国际心智障碍者联盟更名为“国际融合教育联盟”,提倡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表明当代特殊教育已经从福利型向权益型、大众型的方向转变。从隔离教育到融合教育的转变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转变。实现融合教育应该得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个支持系统涉及国家政策、资金投入、专业人员培养、家长支持、社会支持五个方面。
以上就是国际上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由99自闭症网为您整理。
上一篇: 自闭症干预后能和正常人一样吗?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