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融合教育策略之一,是生活常规中的同伴支持。下面是一个案例:
亭亭刚上幼儿园不久,经常跑出教室,户外活动的时候还会跑得更远。老师为了照顾其他孩子,就安排几个小朋友去叫他,亭亭经常是哭着被几个小朋友生拉硬拽地带回来。小朋友累得呼呼直喘,亭亭还哭个不停,一肚子的委屈,甚至连幼儿园都不想来了。老师经过仔细思考,觉得几个小朋友的“蜂拥而上”可能给本来就胆怯的亭亭带来压力,亭亭看到这架势就害怕,怎么愿意回来呢?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老师安排一个小女孩去叫亭亭。亭亭开始不愿意,小女孩就拉着亭亭的手。老师远远看着,亭亭和小朋友手拉手回来了,一点儿没有不情愿的样子。看来,这种做法没有给亭亭带来不安全感,亭亭愿意接受。
既然是支持,就不能让孤独症儿童感到受威胁。只有感到安全,他们才愿意接受。亭亭在幼儿园常规中出现的问题,是他不理解集体环境造成的。亭亭的老师运用了同伴支持的手段,并且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以调整自己的做法,来解决亭亭在集体环境中的规范问题。
下面是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融合教育的另一个案例:
在操场上,幼儿园各个班的小朋友都出来进行户外活动了。果果却不知道该跟着哪个班。小朋友都走了,他还站在原地左顾右盼,自娱自乐。老师提醒后,果果知道小朋友走,他也要走,但是他不知道跟着谁走。有一次,他竟然跟着小班进了一楼的教室,还一脸不醒悟的神情。后来,他被指定了一个目标——赵老师,因为他非常喜欢赵老师。当你问他:“跟着哪个老师走啊?”他就会回答:“赵老师。”嘴上说得挺好,等赵老师真走了的时候,他还是不知跟着。老师指定一个小朋友经常提醒他,拉着他走,他才慢慢知道跟着走了。
户外活动是很多孤独症儿童最茫然的环节。教室有一定的范围,有固定的座位,而操场上该如何选择,他们就不知道了。由于场地的限制,很多幼儿园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常常来取划分场地的方式,限定每个班的活动区域。但由于没有有形的隔断,孤独症儿童常常跑到其他班的区域活动。因此,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班的特征,比如孩子的特征或老师的特征。果果的问题是操场上都是小朋友,无法分辨自己班的孩子和其他班级的孩子,那么指定老师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但由于他对老师的活动缺乏持久的关注,老师走了,他不会及时跟随,于是老师让其他孩子及时提醒他。
以上就是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融合教育策略:生活常规中的同伴支持。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