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专家指出,虽然孤独症干预模式不同,但以上项目都强调了孤独症的神经心理学差异,包括社会技能、模仿、执行功能、情绪、感觉和刺激问题、学习和发育的整体速度。“在学龄前孤独症教育中,进行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十分重要,具体方法包括:将任务分解为小步骤,单独地教每个步骤,以及对正确的表现给予强化。这三种模式对此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并进行了实践,尽管用词可能不同”。
对于学龄前孤独症教育,二十多个为幼儿孤独症提供服务的专家进行了“多阶段建立共识”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各方专业人员在讨论中达成一致,认为有效的教育实践有六个方面的特征,另有三个方面的特征被部分而非全部专家认同。
大家一致认同的原则包括:1、孤独症干预应该越早开始越好;2、对不同的儿童和家庭应提供不同的服务;3、教育内容应有计划性和系统性;4、教育应该针对孤独症的特殊性;5、患儿应该在大部分时间里开展学习活动;家庭应该参与,并且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部分专家达成一致的原则是:1、物理环境应结构化,活动顺序应结构化;2、干预实践应适合孤独症儿童发育水平,符合文化习俗;3、应在自然场所中实施干预,并有普通儿童做伴。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召集了一个专家小组,对10种比较有名的孤独症综合干预项目进行了总结,并归纳出了共同点。除了上文的干预项目之外,还有华盛顿大学的发展干预模式、南佛罗里达大学的个别化支持项目、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关键反应模式。在其他综述研究中总结出的这些项目的共同点,又一次得到了专家小组确认。他们归纳了几条其他方面的共同点:1、教师接受过大量关于孤独症的有针对性的培训;2、对学生的进步情况做持续性的评估;3、为技能的泛化以及未来教育环境的变化系统地制订计划。专家们指出,尽管这些不同模式的干预项目之间存在着显著界限,但是我们所面临的更大挑战不是填补这些差异,而是如何“缩小在高质量的模范项目与大多数公立孤独症早期干预项目的现实状况之间存在的差距”。
以上就是关于学龄前孤独症教育的争论与共识,由99自闭症网为您整理。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