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自闭症患者在内的心智障碍群体就业,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上海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的校长王英表示:“不忍心看到孩子们走出校门再回到家中,我们要做些什么。”
王英发现,自闭症等心智障碍人士在职高最后一年实习后就业比例80%,但是跟踪调研发现,之前推荐去酒店、饭店就业的孩子种许多都被退了回来。如何让更多人看见他们、认识他们并接纳他们呢?
2015年,学校开设了“最后一公里”课程,这个名字承载着孩子和家长的梦想。他们的想法是给孩子们增加点技能,看他们今后是否能靠一些技能走向社会。课程伊始还没有咖啡制作,只是教孩子们做手工皂、工艺品,也有些男孩子学习洗车。但学到手里的技能只是职业体验,并不能帮助他们真正步入社会。
校长带着老师们,大量学习台湾、日本在心智障碍群体就业上的做法,并去了好多次杭州杨绫子学校。后者先后开办了三家“智慧树”咖啡店。辅读学校从上到下都希望拥有自己的“智慧树”,但最大的难点是学校不能进行经营。
2017年,校长推出“梦工坊”2.0版,拿出学校最大的教室改造成“梦工坊”咖啡吧实训室。这个模拟咖啡吧,承载着家长孩子的重托,以及老师的期待,这样孩子们可以先操练起来了。
支持性就业首先是开放的融合就业,其次是实现稳定的、真实的就业。对于中重度自闭症孩子来说,工作对独立能力要求很高。“希望他们能变成有用的人、有价值地活着。”
2019年,王校长请于成红到实训室,通过校企合作打造一个面向社会经营、专门为特殊人群提供就业岗位的咖啡吧的计划。当年6月28日,“梦工坊”咖啡吧就开在了学校上南校区操场南的临街门面上。
于成红开的饭店就在学校门口,紧邻东边的校门。“每天看到家长接送特殊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他们也会到我店里吃饭,我了解了特殊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有多么不容易。”
直到2019年,于成红把自己之前的饭店300余平方改成“梦工坊”咖啡吧,由她投资和运营,实习和就业指标给辅读学校的特殊孩子们。随着“梦工坊”咖啡吧开业,她自家的饭店也改名“梦工坊”。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