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对面孔注视的眼动加工模式存在异常,其主要特征就是眼睛注视减少,这严重影响了患儿社交能力的发展。
然而,患者眼部注视异常机制还尚不清楚,是否在发展早期就对眼部注视感到焦虑,从而引发主动回避?还是其能力的缺失?人们却不清楚。因此,深入探究自闭症儿童非典型眼睛注视的机制很有必要,有助于理解他们在社交障碍上的潜在问题。
近日,西南大学冯廷勇教授课题组题在自闭症高水平学术期刊《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探究了在被动观看(无明确任务)和主动观看(要求对面孔进行识别)条件下,3-7岁自闭症儿童对面孔的眼动加工模式。他们发现,只有当患儿自由探索(被动观看)面孔时,眼部注视减少假说才符合临床观察到的;与被动观看相比,主动观看面孔显著提高了患儿对眼睛区域的注视;此外,识别中对眼睛的注视时间/次数占比与其自闭症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主动参与能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对眼睛区域的注视:被动观看面孔时对眼部的注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有明确要求时,他们可以自主调整加工策略,表现出和对照组相似的眼部注视偏好。这表明主动参与可以作为眼部注视的提示,尤其是一些需要通过眼部提取信息才能完成的任务,如面孔和情绪识别。该结果支持社会动机模型理论,即自闭症儿童不认为眼睛是社会显著刺激,无法从中找到加工意义,从而导致对眼部区域进行加工的动机减少或缺失。此项研究说明,自闭症群体对眼睛注视的厌恶感可能并不是导致眼睛注视受损的主要原因,而是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视觉注意力调节。
在面孔识别时,对眼部的总注视时长(TFD)、注视点数量(FC)占比可以预测自闭症儿童症状的严重程度,即在进行面孔识别时看眼睛的意图越低,患者的自闭症症状越严重。因此,在面孔识别的背景下,对眼睛区域的注视表现或许可以作为早期严重程度判断的一个潜在标记。
这些研究采用眼动追踪设备,深入探索了自闭症儿童在被动和主动条件下对面孔的眼动加工模式。通过有意识的将注意力从鼻子转移到眼睛区域,这意味着眼睛区域周围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同样重要,尤其是需要对面孔进行精细加工。
上一篇: 自闭症的特征:单向性思维
下一篇: 如何降低自闭症的患病风险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