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进入学龄后,摆在孩子和家长面前的路有两条:进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或进培智学校接受特殊教育。现在,无论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在呼吁让特殊孩子上普通学校,然而,融合教育是每个自闭症孩子的最佳选择吗?
我们汇总了几个自闭症学生和他们父母在学校的真实生活片段。遗憾的是,现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
案例一:
一个四年级的自闭症女孩,父母希望能去学校陪读,被拒绝了。孩子存在情绪障碍,亢奋的时候会发出不当的声音、表情和动作,老师觉得她干扰了其他孩子的正常学习,虽然勉强同意她留在学校,但不让她进教室,母亲只能在单独的教室里给孩子“上课”。孩子经常对妈妈说:“我想回班去上课。”每次听到这话,母亲都会万分难受。
这样“上学”还不如不上,母女无奈地离开了学校。结果,孩子出现了严重退化,不得不转去特殊学校。父母最担心的事发生了:上特殊学校以后,孩子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社会性康复成果迅速下滑,之前的努力都前功尽弃了。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继续恶化,甚至频繁攻击母亲。面带伤痕的母亲回想起孩子小时候可爱的样子,禁不住泪如雨下……
案例二:
一个五年级的自闭症男孩,自控能力很差,经常忍不住在课堂上发出声音,影响老师上课,老师为此警告孩子和家长:再这样的话就必须退学!父母每天如履薄冰,生怕孩子什么时候被开除,终于有一天,老师发出了最后通牒:必须离校。孩子的父亲沮丧地说:“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每天都做这样的噩梦,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案例三:
一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初中自闭症男孩,由于语言和交流障碍,经常受到同班同学的欺负,不是自行车带无端被扎,就是水杯莫名其妙地找不到了,再或者就是在厕所里遭到其他男生的暴打。这样的事情接二连三,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孩子从上小学的那一天起,妈妈就辞去了工作,陪孩子读书,直到初三还一直陪读。
但是,陪读比世上任何一个工作都要艰辛。九年如一日,只有中学文凭的母亲要亲自给孩子辅导每一门功课。孩子的成绩一直很好,但因为他有自闭症,有很多怪异表现,一直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母子二人在旁人的冷漠和歧视中艰难地走过了九年。孩子毕业以后,妈妈就像经历了一场磨难一样心力交瘁,精神几乎崩溃,才四十出头的人,头发就已经全白了。
案例四:
一个刚进入职业高中的自闭症男生,走路时看到前面一个女教师的长发非常漂亮,他很喜欢,就忍不住从背后摸了老师的头发。这个刚工作年轻女教师回过头来,看到一个人高马大的男生站在自己身后,立刻高声尖叫起来。整件事被其他老师和同学做了另一种解释,于是,自闭症男生被劝退学了。
融合教育是每个父母对自闭症孩子的渴望。上学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接受教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然而,天灾降临在自闭症孩子身上,让他们不幸患有这种“精神癌症”,他们的正当权利就应该被剥夺吗?
公立学校的大门应该是对每个孩子敞开的,然而,自闭症孩子进入普通学校的大门,却异常不容易开启。并不是所有的自闭症孩子都适合进入普通学校,但是,那些障碍程度中等或较轻的自闭症儿童,在一定的辅助下,是可以在普通学校里接受义务教育的。在中国,这样的自闭症孩子多达几十万,然而,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并坚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却寥寥无几。即便是这些有限的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学生,在普通学校求学的道路上,也会让父母们每日如履薄冰。
不能不说,自闭症孩子是学校里的另类学生。融合教育会把这群学生和陪读的父母带入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旅程,带给他们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将社会性存在缺陷的自闭症孩子送进普通学校,送到正常孩子中去锻造,这不仅是上学,更可以促进自闭症的康复。然而,自闭症孩子的社会性水平与正常孩子存在巨大差异,又让父母陷入两难:让孩子接受融合教育可以更好地康复,但这又会将自己和孩子放在与学校环境的碰撞之中。提高孩子的社会性和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应该怎样请求老师给予这类特殊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呢?
几乎每个自闭症孩子进入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都会伴随着父母的心痛、疲惫与焦虑。在孩子与学校发生冲突的夹缝中,很多父母不堪心理重负,信心被动摇了,不想再让孩子继续上学。但是,当孩子离开学校之后,家长在解脱的同时,又会体验另外一种痛苦的煎熬,那就是孩子能力的退化,一切努力的前功尽弃。“继续艰难,放弃可惜。”这就是这些家长们的真实心声。把特殊孩子送进普通学校就读,既给了家长更多的期待,又充满了各种挑战。
曾有一个初中自闭症学生,在学校里遭到几个同学的群殴,遍体鳞伤,妈妈眼里在流泪,心头在滴血。她问自己:“自闭症孩子一定要上学吗?我的孩子非要在普通学校上学不可吗?”很多普通学校的教师也有同样的疑问:“自闭症学生不但学业很吃力,还时常遭到同学的歧视,家长为什么还要让他们上学呢?”
上普通学校是自闭症孩子的最佳选择吗?如果我们的国家充分推进了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让他们在与正常孩子一同学习的过程中避免被歧视,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答案肯定是“是”。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还希望家长三思而后行。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