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执行功能缺陷假说,具体如下:
一、理论缘起
1978年,Damasio等人比较了孤独症儿童与那些额叶受损患者对任务的执行情况,随后提出了执行功能(EF)障碍假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执行功能逐渐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对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的探讨也逐渐受到学者关注。
执行功能是一种重要的高级认知加工过程,是为了实现一项特殊目标而将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灵活地整合起来、协同操作的功能;它是个体进行问题解决时所必备的一组神经心理技能,涉及很多目的指向性行为适应过程,因此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结构。执行功能由大脑前庭中前额叶控制,包括计划、注意、工作记忆、认知/心理灵活性、抑制/抑制控制和自我监控等多种成分,是可以应用于多种认知过程的涵盖性术语。
研究执行功能就是要探讨不同的认知过程是如何参与并相互协调的,正常的执行功能可使人们在面对需要迅速做出决定的问题时,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必要的信息,实施计划行为、形成推理并解决问题。
二、基本观点
执行功能障碍假说认为:孤独症儿童最主要的认知功能障碍之一就是执行功能障碍,如抑制无关信息干扰的能力和行为的发动等;有执行功能障碍的儿童往往会表现出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异常,如在完成计划、做决定、分类转换任务时的成绩较低,且有易冲动、易激惹和社会责任感下降等行为表现。与其他发育性障碍相比,孤独症个体更容易出现执行功能损伤,且其损伤的范围更加广泛。执行功能缺陷可以解释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两大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问题和重复、刻板的行为与兴趣狭窄。
三、相关研究
孤独症谱系障碍具有遗传背景,Hughes等人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执行功能进行了探索,他们采用了注意转换、计划和工作记忆等任务。结果表明:这些孤独症儿童的父母的执行功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尤其是他们的父亲。研究人员对高功能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执行功能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执行功能障碍。另有专家考察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状况,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在空间后退、Stroop任务和威斯康星任务上完成的分类组数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这提示孤独症儿童存在执行功能缺陷,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孤独症儿童的执行功能损伤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但是其执行功能受损的具体情况还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探讨其执行功能是某一成分功能受损还是整体功能受损,以便深入了解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发展本质。
以上就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执行功能缺陷假说,由99自闭症网为您整理。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