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一概念的发展演变如下:
虽然 Kanner和 Asperger这两位研究者几乎同时对“孤独症”加以命名,但由于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人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战争上,以至于这两位学者的发现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直到二战结束之后,一些父母和研究者才开始了解这一问题。在当时的欧洲,由于信息传播方式有限,只有上层社会家庭中的孤独症儿童才会获得关注,而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是高学历、高收入、对孩子要求较高的群体,很多人将“高傲”的家长与儿童奇怪的行为表现联系起来。由此,出现了“冰箱母亲”这一理论。
1950年,Bettelheim等人极力鼓吹“冰箱母亲”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儿童的孤独症是由于家长的冷漠造成的;“冰箱母亲”在普通人际(朋友、同事)上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在亲子关系上,“冰箱母亲”的情感冷漠,与自己的母亲感情疏离,虽然她们会用物质表达孝敬,但无法真正靠近自己的母亲;这种冷漠疏离的情感状态也会复制在她们与自己孩子的关系上,她们的孩子经常会说“妈妈根本不爱我”,并表现出各种行为问题;“冰箱母亲”无法感知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也体会不到孩子的想法。当时,“冰箱母亲”这一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而这个“称呼”似乎给孤独症儿童的母亲贴上了致命的标签,来自社会和大众的批评与误解几乎击垮了这些可怜的妈妈。1964年,Rimland首先对“冰箱母亲”这一观点进行了挑战,他发表了《婴儿孤独症:其症状和对行为神经理论的影响》,开始寻求孤独症的生物学证据;Rimland 等研究者详细分析了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他们发现了孤独症的优势和弱点,并推翻了孤独症儿童是一群弱智的群体,且具有潜在的高智商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很多孤独症儿童有癫痫症状,从而开始把这一障碍看作是有神经病学基础的疾病,进一步驳斥了“冰箱母亲”的观点;直到1970年以后,该观点才彻底被推翻。
1956年,Kanner与其同事进一步完善了有关孤独症的界定并归纳了孤独症的基本特征,同时,他们还明确了孤独症的发病时间为2岁之前。从1950年直至1970年,虽然经历了“冰箱母亲”这种环境决定论的困扰,研究者描述的孤独症还是典型孤独症,没有提及谱系障碍的概念。但是,在此期间,孤独症的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沿袭了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了解这个问题及其病因。
以上就是“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一概念的发展演变,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为您分享相关内容。
上一篇: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展历史:萌芽
下一篇: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展历史:初显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