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体型孤独症是什么?
浏览次数:275 分类:新闻资讯
文化主体型孤独症是什么呢?
伴随着某些轻度或者有表达能力的孤独症人士“不愿被治愈”的心声被报道,学术界对于如何看待孤独症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声音,倾向于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一个日渐发展的孤独症患者尊严运动推行这样一个观点:患有孤独症的人不是残疾人,他们只是与“神经正常者”想得不一样。他们拥有与众不同的世界观,是一群拥有不同于普通人群认知方式的独特存在。他们对于细节的把握,在音乐、数学等方面的才能,甚至超过普通人群。
英国剑桥大学孤独症研究中心主任西蒙·巴伦-科恩(Simon Baron-Cohen)基于他的大脑“同理心一系统化”轴理论和关于“孕期羊水的睾酮含量同孩子出生后患孤独症的概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研究,认为孤独症患者的大脑是“男性大脑的极端形式”。
瑞士负责建立人脑超级计算机模型项目的亨利·马克拉姆(Henry Markram)夫妇,基于对抑制性神经细胞和兴奋性神经细胞的动物模型(VPA鼠)的研究,与当今孤独症研究界的主流观点相反,马克拉姆夫妇认为孤独症行为并非因为认知缺陷,而恰恰是他们理解力强,学得太快。当他们看似丧失理智时,事实上,他们不仅被自己的情绪淹没,也被他人的情绪压倒。社交障碍并不能界定孤独症,甚至不是孤独症的一个固有特征。如果通过早期人为干涉来降低或调节周围环境的刺激强度,就可以保护孤独症儿童的才能,由自闭引发的缺陷也能减轻,甚至可以完全避免。
200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卡塔尔提出的由50个国家共同提案的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日(World Autism Day),以提高人们对于孤独症及相关研究和诊断的关注。
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概念的演变则体现了不同时代主流文化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变迁。从过去一百年孤独症概念的演变,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经历了从早期的精神分裂症视角、冷漠教养情感缺失视角、发展初期的认知缺陷视角(心智理论、弱中央统合理论)、脑神经系统失调视角(镜像神经元破损理论等),直到文化视角,甚至最新的性别差异视角、认知特点优势视角。这期间,诸多学科领域纷纷介入,包括精神病学、医学、儿科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遗传学乃至人智学。孤独症带给世人挑战,也带给人类探究“人”的本质的机会。孤独症这一独特现象正在跨越科学的领域,引领人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哲学方向思考。
以上就是文化主体型孤独症,由99自闭症网为您整理。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