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自我管理策略有利有弊。
它快速有效,能在任何环境中发挥作用,在学校里尤其有用,因为如果孩子的一个坏行为不能迅速消失,他就有被赶出班级或受到其他严重惩罚的风险。自我管理的弊端是,它并没有真正解决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而且,如果孩子要彻底摆脱一个问题行为,必须学会一种替代行为。不过,自我管理可以为家长赢得时间,因此,家长(或学校)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针对想减少或增加的行为收集一些基线数据,然后需要弄清楚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这样在对孩子施行自我管理的同时,也可以致力教授他合适的替代行为。
正常儿童本身往往已经拥有恰当的行为,所以对他们来说,只要确保不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即可。但是对有沟通障碍的儿童来说,可能需要做出一些努力来建立替代行为。家长和老师必须弄清楚孩子是否有能力,有的孩子具备相应的能力只是没有表现出来(有时被称为“表现缺陷”);有的孩子根本就不具备这项技能,这就意味着大人需要从头开始教他。尽管如此,在大人教授他和(或)帮助他练习恰当的替代行为时,自我管理仍有帮助。
有趣的是,当自我管理这个干预方法首次出现在文献中时,它主要被用于智力中等或以上的成年人身上。这让人感觉似乎自我管理策略对残障人士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我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研究显示,孤独症人群也可以使用自我管理策略。1990年,研究人员证明,自我管理策略可以被有效地用于孤独症儿童完全融合的环境中,以减少其破坏性和不恰当行为,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不需要成人持续监督的情况下参与活动。
根据研究和临床经验,5岁以上并且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儿童都可以很容易地学会自我管理;年龄较小、语言能力较弱的儿童也有机会用上这个技能。在没有成人持续监督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期望孩子能做出恰当反应,或是在环境中有迅速改变行为的能力,自我管理是理想的干预方法。研究人员已经使用自我管理方法解决了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自我刺激行为,提高了他们的专注力、回应问题(口头)的能力、提问的能力、轮流做事的能力,以及提高了青少年和成人的自助技能、工作准备能力等。
综上所述,自闭症儿童的自我管理策略有利有弊。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