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杭州有“孤独咖啡馆”,海口有“孤独大排档”,在福州,有一家“孤独小吃店+便利店”,这里的所有店员都是“星星的孩子”——孤独症患者。
郑女士是两个孤独症孩子的母亲,人们亲切地叫她“二哥”。她与一位从事孤独症儿童教育很多年的刘老师,共同创立了一家小吃店和便利店,为大龄孤独症青少年提供工作实践机会。她们的初心是希望孤独症孩子在被看护的同时,也对社会有所贡献。
家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她觉得自己不可能比孩子更长寿,肯定会走在自己的孩子前面。她希望将来孩子能有尊严的活着,因为孤独症孩子一生都需要他人看护,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被人看护的同时,也能自食其力,对社会有所贡献。
郑女士在一些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些推文,一些大龄孤独症青少年的父母看到推文之后,就把孩子带过来锻炼。餐厅里每个角落都张贴着照片,以便让孩子们了解制作食品流程。这些图是结构化的,因为孤独症孩子对图片的视觉感受会比文字强烈,有些不认字的孩子也可以看懂图。
现在,郑女士的餐厅收支并不如意,她其实一直在贴钱经营,餐厅刚开业不久,前期主要是让孩子们实践活动。过几个月后,孤独症孩子们要是能靠自己了,郑女士就会发给孩子们工资,让他们真正劳有所得。
和郑女士一起创业的老师刘燕,长期从事孤独症儿童教育。刘燕说,这不是一家普通的小吃店,而是一个给大龄孤独症患者提供工作实践机会的场所。因为大多数工作单位都对这个群体有偏见,不知该如何与他们相处,结果,“星星的孩子”不断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这不一定是他们的能力不足,也不一定是他们的交流障碍造成的。
现在,这些大龄自闭症患者在小吃店和便利店学习洗碗、摘菜、扫地、擦桌子、贴标签等技能。他们学会这些虽然要花很长时间,可一旦学会,他们就会认真做好每件事,成为一名称职的员工。
从上海“孤独咖啡馆”到海口“孤独大排档”,再到福州“孤独小吃店”,光靠孩子父母和爱心人士为这些大龄孤独症患者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显然是不够的,希望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提供更多的帮助,让每一座城市都有这样的场所,为“星星的孩子”点亮就业的明灯。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