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孤独症存在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家长和教师需要意识到孤独症儿童首先是一名儿童,是生命多样性存在的一个重要例子,需要我们用更加理性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用更加专业的视角去引导他们,用更加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们。
误区1:孤独症是家长养育不当导致的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成因仍是世界医学的未解之谜。基本的共识是:孤独症人士表现出的各种发展障碍,主要是由生物学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的。
误区2:孤独症儿童都有攻击行为
受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有的患儿不会用语言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不会用适合的行为与别人交往,有时会出现打人、推人等问题;但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出现类似的行为,教师和家长要摒除“畏惧”的情绪和“焦虑”的心态,通过营造安全、包容的氛围,耐心教授患儿规则和技能,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
误区3:孤独症儿童很难融入社会生活
很多家长和教师会因为儿童被确诊为孤独症而对其降低期望,从而避免孤独症儿童做家务、不让患儿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出现过多包办代替的情况,这让患儿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如缺少了生活上的体验,也缺少了对很多事件的感知和理解。患儿同样可以承担家务劳动、购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学校参与集体劳动、参与集体演出等。不同的是,家长和教师需要依据患儿的能力水平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支持,引导他们从在辅助下完成到独立完成相关的任务。
关于孤独症的常见认识误区,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为您分享相关内容。
下一篇: 关于孤独症的常见认识误区(二)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