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与孤独症儿童发展,具体包括几方面:
一、学校支持
学校是融合教育实践的“主场”。学前教育阶段是孤独症学生在游戏技能、听从集体指令、同伴交往、认知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基础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在道德品质、基础知识、性格养成、社会适应、身体素质、艺术素养、劳动习惯等多方面素质养成的关键阶段;高中及高等教育阶段则为孩子融入社会、掌握一技之长奠定基础。
学校支持的核心要素包括环境支持、制度支持、技术支持、课程支持及教学支持等方面。学校领导及教师对孤独症学生的了解及包容接纳态度是其他融合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为规范开展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学校还会成立融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或制定专门的融合教育制度。教师需要结合患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课程教学给予适当的调整,拒绝“一刀切”式的教育,注重教育教学的灵活性,推进科技赋能,帮助患儿学到适合的知识,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适宜的发展。
二、家庭支持
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供给站”。不同的家庭类型对于亲子关系以及患儿的成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尤为关注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并且容易建立患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应拘泥于家庭之内,生活之中处处皆可开展教育,家长尤其要带领患儿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教授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具体技能,制订家庭教育计划,结合患儿的发展目标,有目的、有阶段、有计划地逐一推进。患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性要求父母不断精进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孤独症相关的专业培训,或阅读相关的著作等,增加对孤独症儿童的理解,掌握更加实用的技能,避免将孩子完全交给机构或其他人员。
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与孤独症儿童发展,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为您分享相关内容。
上一篇: 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与孤独症儿童发展(二)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