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亚太地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政策、规划和组织研讨会”,会议通过的《哈尔滨宣言》指出,要达到全民教育的目标,所有国家的教育应关注满足所有儿童的基本需要,倡导全纳教育理念。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颁布了《萨拉曼卡宣言》,明确指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应当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这标志着融合教育已然成为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孤独症儿童具有在普通学校接受优质教育的平等权利,患儿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形成多元融合的态势。
研究人员总结了美国目前五类常见的孤独症儿童安置模式:普通班级、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制机构、家庭教育或者医院。随着融合教育的开展,普通班级和资源教室成为美国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主要模式。
美国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6-21岁的孤独症儿童共计768179人,占所有残疾学生的12%。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方式中,91. 68%的患儿安置于普通班级,其中,超过80%的时间在普通班级的患儿占比40. 77%,40-79%的时间在普通班级的患儿占比17. 76%,少于40%的时间在普通班级的患儿占比33. 15%.此外,有6. 58%的患儿安置于特殊教育学校,1. 19%的患儿安置于私立学校,还有0. 29%的患儿在寄宿制机构,0. 26%的患儿在家或者医院。
英国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方式与美国的比较相似,患儿大多安置于普通学校,其他患儿多数安置于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由英国孤独症协会等专业组织创办的自由学校;还有少数患儿在民办机构,如情绪行为障碍学校和重度学习障碍学校,以及专为孤独症孩子开办的寄宿学校。
日本学龄孤独症儿童满6岁后,按照儿童精神相关专科医师及康复训练机构或地方政府相关评定鉴定机构的建议,根据患儿的智商及行为情况安置于普通班、特殊班、为障碍者专门设立的特殊班或地方政府等专门设立的特别支持养护学校。
在我国,不同地区对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进行了很多多元化的实践探索。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在“渐进式”融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探索了“生态支持,多元融合”的融合教育发展模式。依据患儿所需的支持程度以及区域和普通学校的支持条件,一些患儿在普通班级完全融合,或由巡回指导教师定期入班观察并提供个性化支持。
对于需求程度更高的孤独症儿童,他们则部分时间在普通班级,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由资源教师进行一对一或者小组的个性化辅导,资源中心在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存在情绪行为问题或严重无法适应普通课堂的患儿,他们则由特教助理在班级中提供直接支持,包括贴身陪伴、全天陪读、半天陪读等方式。对于在特教助理辅助下仍旧无法适应普通课堂的患儿,则采取半抽离或全抽离的方式。在该模式中,患儿的融合教育方式是灵活调整的,融合程度根据患儿的能力发展以及环境的支持程度进行动态调整。
以上就是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阶段,由99自闭症网为您整理。
下一篇: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