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体参与的融合教育机制
融合教育师资团队建立后,需要建立工作机制,以海淀区探索出的工作机制为例。当一个班级里面出现疑似孤独症学生时,第一步,班主任向学校反映学生的异常表现。第二步,资源教师进行校级初筛。如果初筛结果不明确,则进入第三步,学校申请区级特教中心入校筛查。如果筛查结果显示确有特殊教育需要,第四步则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经家长同意后,学校申请区级评估。第五步,学校根据评估建议建立校级支持方案,明确分工。具体涉及:班主任负责班级融合环境的营造,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班队会活动营造团结有爱的融合氛围;任课教师负责课堂教学的实施,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让孤独症学生能够部分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资源教师需要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供专业支持,给予具体指导,如班队会活动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调整,从而为孤独症学生提供直接的支持和资源教室课程。
以海淀区一名孤独症学生进入普通教育学校接受教育为例。首先,班主任应与家长进行沟通,经家长同意后填写随班就读备案申请表并提供医院诊断证明书。之后,班主任将材料交至分管融合教育工作的教学主任,教学主任安排资源教师去特教中心对该生进行备案。与此同时,资源教师还可以向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申请教育评估,评估后特教中心会向学校反馈评估结果。
根据特教中心教师的建议和评估结果,学校教学主任组织资源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召开个案研讨会,并从以下角度明确工作:一是资源教师每周为孤独症学生提供两节个别化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为社交互动方面;二是班主任召开一次班会活动,通过关于对优势、劣势的讨论明确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支持,为后续阳光伙伴的选择做铺垫;三是集体课上任课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视觉支持,基于学生的优势,学科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课程进展;四是家长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家庭时间规划,帮助学生建立常规。
关于孤独症融合教育学校的制度支持,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为您分享相关内容。
上一篇: 孤独症融合教育学校的制度支持(一)
下一篇: 孤独症融合教育学校的制度支持(三)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