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早上8点,59岁的杜丽经营的未蓝烘焙甜品屋就开业了。她的儿子轩轩患有孤独症,杜丽则是店长。
“他有时就像蜗牛,爬着爬着就停住了。”4岁时,轩轩被确诊为孤独症,意识到孩子的不一样,杜丽积极开展了治疗。
到了上学的年纪,轩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像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是他最大的课题。抱着让孩子学习一门生存手艺的想法,杜丽成为学校实训基地——未蓝生活广场的志愿者,担负起了运营烘焙屋的职责。
位于天津市北辰区的未蓝生活广场,是由区教育、残联等多个部门联合支持创办的特殊教育实训基地。北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务主任周鹏程介绍,基地占地面积830平方米,由烘焙屋、花艺店等在内的5个培训中心构成。
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融合教育”体系——特教学校与普通学校合作,为特殊儿童提供训练,孤独症孩子是其中最主要的群体。
操作间里,轩轩系好围裙,安静地坐在桌前,揉搓着面团,并将其分成小块。在电子称重计旁,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用红色写着大大的数字“15”,提醒轩轩每一块需要保持在15克左右。
杜丽记得,轩轩最初连椅子都坐不住,如今却能独自完成分装、记账,甚至提醒补货。另一名孤独症少年,成了店里的“小队长”,带着伙伴们打扫卫生、接待顾客。
春节期间,货架上摆满了红色礼盒,装着桃酥、茉莉花茶和手工饼干。这些产品由孤独症孩子们参与制作,包装设计朴素,礼盒上用红丝带绕了两圈。
“以前顾客是为献爱心,现在回头客多了,夸我们‘比连锁店实在’。”杜丽语气自豪。店里最受欢迎的南瓜吐司,要用新鲜南瓜蒸熟捣泥,费时费力,但孩子们坚持“每一步都看得见”。
店里的一面墙上贴满照片:有孩子第一次独立包装饼干,有顾客接过面包时的笑容,还有社区老人来学手艺时的大合影,照片中的轩轩和其他孩子笑得羞涩却真诚。
下午6点,忙碌的高峰已过,杜丽带着轩轩装饰起店面。火红的吊钱挂上了门楣,其上烫金的字样写着“四季平安”。
暮色四合,烤箱的灯光在轩轩脸上映出一片暖色。他指着礼盒上的“福”字,一字一顿地说:“新年,好。”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