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独症融合教育中,如何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呢?
班集体具有“熔炉”的功能,如果教师因地制宜,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的班级氛围,能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水平,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一、合理安排孤独症小学生的座位
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教师会定期要求学生换座位。对孤独症小学生,教师宜采取弹钢琴性要求。部分患儿有自伤行为,在布置教室时,教师要特别考虑到那些会引起身体损伤的因素,如要考虑在孩子可触及的墙壁上有无钉子等。
孤独症小学生更习惯结构化环境。教室里的结构化环境应符合三条标准:一是在教室空间中划分出明确的功能区域,如教师教学区、学生学习区、图书区、板报区、卫生区、物品存放区等;二是为每个区域都制订时间和空间使用规则,如“图书区只在课间开放,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能随意去看书”“物品存放区只存放学生随身携带的衣物,不存放玩具”等;三是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标识,提醒每个学生该区域的用途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应遵守的规则是什么。
大多数孤独症小学生擅长“读图”,他们或许难以根据教师的口头提示完成某项任务,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图画展示的内容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因此,教师在必要的区域、物品上贴上标识图片,有助于孩子理解学校生活、接纳班集体,这对低年级的孩子和智力水平较低的孩子更为适用。
二、合理开展班集体的竞争与合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校,同学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是无处不在的。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的活动形式。合理竞争,让自己获得进步。在合作中,人与人相互协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集体中的许多活动,都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而竞争,时而合作,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对人格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良性的竞争能激发个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益,实现既定目标。在良性的竞争条件下,小学生往往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良性的竞争,他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良性的竞争还能让集体的生活变得充满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开展融合教育的班级,我们更强调同学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例如,对他人的成果给予赞许,对失误给予包容;当有人表达求助需求时,可以提供合理、便利与适度的支持等。
孤独症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鼓励,不良行为受到抑制,爱科学、讲文明、团结向上、严谨认真、勇于探索的风气,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集体的凝聚力等都是心理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
上一篇: 孤独症融合教育:资源教室的运作(二)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