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治疗室,治疗师将传统康复训练模式与VR康复相结合,通过虚拟场景、互动游戏,让学龄前自闭症儿童走上了一条新的康复训练之路。
面对重度自闭症儿童,治疗师常常竭尽所能,但孩子依然不为所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以基于VR技术的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认知行为训练系统,以互动式游戏为基础,包括游戏感知、规则传达、互动沟通、认知训练、反应抑制和综合反馈五个部分,可以有效改善孩子的社交缺陷、重复刻板行为的核心症状以及反应抑制能力,在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起到积极正向作用。
这间康复治疗室不仅有“海洋世界”,自闭症孩子们还可以踩气球、打地鼠。结合VR游戏,这些虚拟的场景让孩子更有安全感,也充满趣味性。患儿的游戏感知、规则传达、互动沟通、认知训练、反应抑制和综合反馈通过小游戏逐渐得到改善。在传统康复课程的基础上,这种边玩边治疗的方法对患儿和家长来说,都更加容易接受。
从基础感知到复杂指令,从单次反应到综合反馈,研发团队历时两年开发的VR认知行为训练系统,将治疗目标拆解为五个递进维度。“初期采用的VR眼镜因触觉敏感问题遭遇挫折,孩子们对设备束缚表现出强烈抗拒。”研发团队果断调整方向,转而打造无穿戴沉浸空间。
现在,自闭症孩子们只需自由跑动、触摸墙面,就能与虚拟世界互动。“当彩色气球在指尖绽开,当小鱼群随脚步散开,这种即时反馈带来的成就感,正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治疗师展示着动态场景,随着指令从“踩红色小鱼”升级到“捕捉戴眼镜的橙色小鱼”,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完成认知跃迁。
“后续我们会把VR和真实场景训练结合起来,开展元宇宙干预训练。”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王瑜说,“科技不应是冰冷的代码,而应是传递温度的媒介。”墙面上跳动的光影里,自闭症孩子的笑脸与游鱼交织,勾勒出数字时代特殊教育的最美图景——在这里,前沿科技化作温柔双手,正为“星星的孩子”推开认知世界的另一扇窗。
上一篇: 孤独症职业教育的问题:政策支持不足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