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疗法并不能改善自闭症儿童的问题,只是把问题暂时压制住了。对待自闭症患者,所有不讲原理、不谈个体差异,只谈方法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自闭症是精神疾病,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在2-4岁时由于行为异常被家长发现而已,并不是很多报道说的后天发病。自闭症通常表现为行为异常、行为刻板、非社会性的社交表现,情感理解先天缺失。
目前流行的自闭症治疗办法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从行为入手,以纠正行为为主,使患儿的表现合乎社会规范。另一类是从社交入手,激发他们的社交动机,提升他们的社交技巧。,应该指出的是,即便是经验水平极高的专家,也很难把一个典型的自闭症患者拉进正常人群中。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外星人”、“星星的孩子”,也许是由于脑部结构差异,导致他们的思维和正常人是有本质不同。
2014年,一篇名为《女博士“厌恶疗法”治疗自闭症效果显著 10名儿童回归正常》的报道在自闭症治疗届引起轩然大波。文中采用了行为纠正的方法,对患儿采取了惩罚方式。这里的“惩罚”只是一个行为矫正术语,是指某一行为发生的后果,导致该行为未来发生频次的减少。比如一个人走路看手机撞到树,脑袋起了个大包,以后他走路时可能就不会看手机了。以不带伦理道德色彩的视角来看,惩罚是一种矫正手段,只是具有消极性,必要时当然可以用;但是行为矫正还是应该较少使用,或者说不应作为主流方法。
惩罚的正向后果,可能导致不当行为的消失。
惩罚的负向后果很多:首先,未必导致正向行为的建立。其次,可能产生情绪负作用。再次,可能被惩罚者观察或模仿(很多喜欢暴力的孩子,家庭环境也比较暴力)。最后,由于惩罚在短期内效果显著,可能对使用惩罚方法的人产生负性强化作用,反而促进了惩罚的错误使用或过度使用。
另外,虽然自闭症孩子的不当行为消失了,但他产生这个行为的动机是什么、他要的结果是什么、怎么引导他形成更正确的行为,这些才是家长们更该关心的。另外,“厌恶疗法”对孩子的心理会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是否会让一个不恰当行为消失后,孩童找到一个新的不恰当行为替代等等,都需要我们考虑。
惩罚是一种自闭症干预方法,但家长和老师需要评估后果,谨慎使用。对“厌恶疗法”治疗自闭症的报道显然是夸大了效果。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