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自闭症诊断存在漏洞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自闭症不是一次诊断或一两个症状就能轻易下结论的,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论证,在很多情况下医院无法做到。
有很多两三岁的孩子,成长环境缺乏语言、认知和互动性的刺激,因此,他们的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迟滞问题。家长焦急地带孩子去医院,而医生给出了自闭症的诊断。然而,诊断结论一定可靠吗?
1、忽略了成长环境评估
发达国家的诊断系统中,针对孩子成长环境的调查会超过一个月,具体包括家庭成员互动模式、养育模式、孩子的饮食与日程、家族遗传病史等各个方面。诊断团队将针对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一次完整的分析,以确保诊断结果排除了孩子由于家庭因素而产生的心理性和生理性缺陷。
这个诊疗过程,在我国的医院已经被缩短到半个小时左右,有些医院甚至更短。这么短的时间根本不足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教养模式和家族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医疗人员只要收集客观信息填写档案,就会匆匆忙忙给出一份自闭症诊断结果。通过这种诊断流程给出的自闭症诊断结果,是排除了家庭因素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当作结论。
2、过度依赖诊疗互动
很多家长是因为孩子在社交方面出现问题,才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的。而医院对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环境,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无论正常孩子还是特殊儿童都如此。本身性格内向或社交能力不佳的孩子来到医院,就更容易出现社交退缩的倾向了。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医疗人员时,配合度就更低了。
这时,孩子在诊疗室里呈现出的认知、语言和互动水平都远低于真实水平,医疗人员由此而做出的评估结果也肯定会存在偏差。相应地,把这些评估作为自闭症诊断依据,也就不具备可靠性。
国外的诊断系统通常包含为期3-6个月的阶段性评估,有时评估人员还会进入家庭和社区进行评估,看看孩子是否因为陌生环境和人员而无法流畅的表达。
在我国,受到医院的条件和诊断流程的限制,孩子与医疗人员的互动是核心的量表评估和诊断证据,医生往往只能根据这些信息来做出“是”与“非”的判断。因此,他们给出的自闭症诊断书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孩子的真实水平,而是低于孩子的水平,加深了家长的恐慌。
3、不对诊断后行为负责
在发达国家的自闭症诊断干预系统中,每个环节是交替进行的,诊断团队必须负责孩子后续干预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估。因此,医师对每个诊断都会非常谨慎。
然而,我国的医疗诊断与教育干预是相互脱离的两个环节,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无法统一责任分配。尽管个别医院也提供康复训练,但都做不到诊断评估与康复管理一体。换而言之,负责诊断的医生不必对其做出的诊断负责,他也就很难确保对诊断书再三斟酌。
尽管许多负责任的医生愿意作出最准确的判断,但误诊也时有发生。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医生希望家长意识到孩子问题的严峻性,夸大了孩子的问题,加深了家长的无助。
在对孩子的缺陷进行干预的同时,家长应该注意满足孩子身心上的缺失,干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诊断只是了解孩子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帮家长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更具针对性的提供帮助,但它并不能精确反映孩子的病因。
医院的自闭症诊断会有漏洞吗?当然。如果家长想得到最准确、最客观的诊断结果,不妨多带孩子去几个医院、见几个医生,既不要因为诊断而过度悲观,也不要把确诊当成误诊。
上一篇: 其实,你的孩子可能只是假性自闭症
下一篇: 野百合也有春天,自闭症患者也有爱情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