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包括AI、VR在内的儿童自闭症治疗“黑科技”层出不穷,也着实让许多星孩的家长燃起了希望。然而,AI是否真能成为儿童自闭症治疗的救命稻草呢?
毋庸置疑,治疗师的确需要辅助工具来帮助治疗“星星的孩子”,AI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儿童自闭症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1、治疗方案众“口”难调
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差异化治疗唯一可行的方案。因此,AI技术在儿童自闭症治疗和干预过程中仍有许多挑战。不是所有“星星的孩子”都能从同一种机器人干预中获益。机器人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的特殊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另外,关于机器人技术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研究,主要针对5岁及以上的孩子,很少关注幼儿。未来的机器人技术将会更加智能化,增强适用性,扩大对自闭症患者的干预范围,使那些没有得到干预的自闭症幼儿受益。
2、自闭症儿童的“非安全依恋”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生命性幻觉”,它指的是孩子在与AI虚拟现实交互的过程中,创建出拟人化的无力感和社会关系,他们会认为这不是幻觉,而是真实的。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AI治疗自闭症儿童的过程中。
机器人通过触摸、语音识别、互动和人脸识别等方式,与“星星的孩子”进行沟通互动,会造成一种虚拟的“陪伴感”。通过长时间接触,孩子逐渐将机器人当作有生命的实体2,并与其建立“友谊”。这不但无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还会加深他们的“非安全依恋”。儿童依恋理论认为,孩子要是在2岁前没有与父母家人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就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和人格发展。
3、隐私与社会化问题谁解?
对自闭症儿童来说,AI治疗还涉及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隐私和社会化。社会互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由之路,6-7岁孩子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私人演讲”会完全内化,而大一些的孩子能够逻辑思考,是因为他们从社会获取了成人说话方式和表现。
在AI治疗自闭症的过程中,以机器替代社会化交流并不合适。就连研发公司也认为,机器人最大任务是辅佐治疗师,帮助自闭症儿童逐渐认识和接触社会。此外,微波辐射、隐私侵犯、看护“对象化”等问题,也是机器人目前难以解决的。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AI还无法替代医生和特教老师,成为儿童自闭症治疗专家。作为医生,人工智能的能力和业务精度还有待考量;作为机器,其社会化问题仍然存在问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在自闭症社交技能干预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多,个性化机器研发进一步发展,相信AI会有帮助孩子走出自闭症的那一天。
您好!请登录